350万人大滞留背后:珠三角仍是外来工最大聚集地
邢少文 米华
广州火车站春节前350万人大滞留,刷新了新中国历史上春运农民工返乡潮的一次新纪录。
拥挤背后,是经过20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对外来农民工的吸引力。根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2007年全省外来务工人员为2620万人。而根据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的观察,这个数字偏小。
与另一个农民工聚集地长三角地区的40%属于本地人的状况不同,珠三角的打工者来自五湖四海。
“虽然吸引外来产业工人的‘洼地’效应优势近几年逐步减弱,但这里仍然是农民工数量最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最大、农民工流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刘开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每年都找新工作
刘月娟是珠三角成千上万打工者中的一员,在新的一年里,她又要开始找工作了。
每到新年即开始找工作,刘月娟已经习惯了,虽然她服务的工厂规定工龄超过一年,月工资就可以多加100元,不过这都不如再找工作。通过又一次议价工资要增加得多。
“类似制鞋、纺织、服装、针织这些产业的流水线工人的流动频率远远大于电子行业,主要是这些行业对技术的要求低,对熟工的要求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比较低,但劳动强度大。有很多人就等熬到一年后就辞职了。”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副总经理乐文告诉本报记者,每年年底是工人流动频率最大的时候。
这些行业有部分企业经常处于缺工或半饱和状态。乐文表示,自2004年珠三角地区出现“农民工荒”现象之后,现在这一情况有所加剧,每年年后东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回流”数与新增数都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一方面是低端制造企业招工困难,另一方面则是优势企业应聘人数的供大于求。“总体下降的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依靠利用工人的剩余劳动力价值保持低利润的企业迟早被淘汰。”乐文说。
而根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2007年,广东省第一、第二产业用人需求同比增长了8.84%和20.99%。从职工工种看,需供比重最大的仍然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为271.5万人和151.3万人。
根据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刘平林等人2006年的调查,珠三角地区产业工人的平均月劳务收入为1100元,大部分仍在从事着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但过去一年中,由于产业所属环节利润低,产业工人流失现象仍在上演。在每年的春节前,企业都要面临着员工大面积辞职的现象。
番禺某电机厂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每年节前辞职的流水线工人人数要接近1/3。
“70后”与“80后”的选择
与刘月娟选择节后仍重返东莞不一样,来自番禺某高压锅厂的海南人林少浪节后已前往上海。其两年前就打算和伙伴们离开工厂,前往上海的一个电子厂。先前同厂的工人在上海落稳脚跟后就想把他们叫过去,每月工资可有1600元,比如今的厂能多拿300元。
在长三角地区,2006年,上海和浙江、江苏的一类地区均已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了750元。而在珠三角地区,这样的调整要来得相对晚一些。
与此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与珠三角地区工人工资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民工们的回流现象也在发生。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劳务输出大省之一的湖南省至2007年就有30万人选择回乡工作。
上述现象实际上也发生在包括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经济活跃区域。“并非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一味地往长三角跑。在我们接触的农民工群体里,同样也有从长三角跑来珠三角的。”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刘开明说。
据刘开明观察,长三角招工困难更多是“技工荒”,而珠三角地区缺的是年轻流水线工人,因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与珠三角已长达20年的农民工集中地历史相比,长三角虽然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优先于珠三角,“但长三角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集中的大规模的农民工社区,而在这方面,会降低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刘开明认为,在深圳,一个农民工社区就聚集了几万人。
东莞厚街劳务大市场营销总监黄京告诉记者,按照行业来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农民工平均待遇其实差不多,只不过珠三角加工型企业多,员工加班时间长,自由度较差。所以,大部分已非务农出身的“80 后”打工者喜欢往长三角跑。而“70后”们已习惯了珠三角的环境,加上打工多年已成熟练工人,他们似乎更愿意回到老地方。
珠三角的产业黏度
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用工人数占了全省用工人数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
2007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最低工资调整、出口退税率降低、环保查处力度加大、《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低端制造业企业的关闭、注销和搬离的情况有所加剧。媒体曾有报道称2007年珠三角地区已有千家鞋企关闭、万家港企计划撤离珠三角的消息。
但根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的统计,2007年广东实际搬迁的外商投资企业仅为244家,计划搬迁的28家,涉及销售额12.14亿元、员工13814人。
搬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等行业。东莞搬迁企业中属上述行业的27家,占搬迁总数的67.5%,涉及企业员工4422人,占搬迁企业用人数的67.30%。
而搬迁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搬迁目的地以省内为主。搬迁企业最多的城市是东莞和深圳。2003年~2007年迁出深圳并向工商部门办理了注册地变更手续的企业180家,其中85%搬迁到东莞、惠州、中山等地,东莞搬迁企业有82.5%到惠州、河源等省内城市。此外,也有少部分企业前往长三角地区、其他国家。
但一些工厂转移到内地或越南等地之后,发现当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广州市致新工艺品厂总经理胡刚宝对记者说:“在当地运费最少要占成本的10%,而在深圳、东莞运费只占生产成本的3%。另外不少的企业还得在当地买地建房,而不像广东这边有一个成熟的厂房租赁市场。”
胡刚宝说,经过20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链。迁到外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完整的产业链会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而为了避免产业升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现象,珠三角地区政府也在不断地采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者保护等措施以求挽留外来产业工人。
候鸟生态:珠三角产业工人写照
邢少文 米华
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多达260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如候鸟般的群体,大部分在特定时节,在珠三角与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安徽、江西、河南等地区之间来回迁徙。
2008年春运,一条南北大动脉的梗塞,改写了这些产业工人的迁徙步伐?
基础设施滞后
2月4日凌晨3时,准备返乡的外来工刘月娟抱着行李,蜷缩在候车室铁椅上,她已经等候20小时,不敢昏沉入睡,唯恐错漏导乘人员列队候车的召唤。
刘月娟的家乡是广西贵港,对于在东莞长龙镇一家手提袋厂打工月收入只有1200元的她来说,火车无疑是第一选择。
这些年,刘月娟买火车票并不难,每年工厂都有团体订票。从1999年开始,广铁集团针对企业提前发售团体票,该项业务量已经从最初的17万张增加到今年的80多万张。在这些企业中,农民工人数多的优先考虑。
根据广铁集团春运前的预计,2008年春运客流量将突破2000万人。广铁集团新闻科副科长谢小玲告诉本报记者:“铁路春运中,50%以上是农民工。”照此计算,农民工客流量在1000万人之上。广铁集团不足600万人的总运力现实,应付节前(一般指除夕前十五天)700万~800万客流量和节后(一般截至正月廿十五)1000多万的巨大客流量,就多少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长三角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区域的广泛和分散特点不同,多年来,虽然深圳站、佛山站、东莞站和广州火车东站先后分流了部分返乡人潮,但珠三角的返乡人群大部分仍从广州火车总站出发。
目前,广东省已经启动了部省合作的14个共2800公里的铁路建设项目,且其中的8个项目已经开工,但由于铁路建设周期长,并不能解燃眉之急。
返乡情结
与铁路建设缓慢的进程相对应的,是这个农民工最大聚集地年年增加的返乡人群和无法平息的返乡情结。
中山某塑胶厂打工的河南人张婧的车间有两三个人,为了能回家过年宁愿辞职;而她的另一个老乡,花900元从票贩子手上买了两张价值不到400元的火车票,又在广州火车站苦等两天两夜,只为了雪灾影响下京广线畅通的一线希望。
在番禺某日资电机厂里,每年一到春节前,总有大量的工人辞职回家过年,“他们请不到那么长的假,干脆辞职回家,过了年后再来找,反正同类的厂招工很多,不用太愁年后找不到同类的工作。”该电机厂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过年回家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情结,而对于农民工而言,更是一种难以取代的情感。”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刘林平对记者说。
根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截止到节前的2月5日,广东全省已有460万人返乡,经劝留在粤过节有304万人,留粤过节人数超过1300万人,留粤过节比例由1月27日的52%提高到68.1%。
不过留粤过年的打工人员中,仍有156万人计划返乡,其中有约80万人计划在初一后返乡。而返乡情结的背后,是这一群体在城市里相对艰难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一人群所从事职业的不确定性。
城市的归宿感
在张婧看来,“外边再好还是家里好,迟早要回去的”。她和丈夫在广东打工两年有余,却从未想过在广东扎根。而她见过很多人,都是打算终身打工,等老了实在没能力工作时再回老家。
对于张婧而言,买房,夫妻两人共每月2000元出头的工资根本供不起高房价;孩子,把孩子接过来生活开支将增大,且无人照顾;孩子上学,外地户口每年要付四五千元的借读费,且所处也是农村周边新兴的工业园区,“和老家的教育差别不大”;社保,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买的话从工资里面扣,将来不在这儿工作了也取不出来,所以和很多人一样选择不买。
而张婧们之所以选择“等老了实在没能力工作时再回老家”的想法,无不出自于一个基本的现实:那就是回家后就业机会少,同时面临贫困的压力。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基金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磊认为,即使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仍很难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稳定下来,“他们留恋的是一个朋友的圈子,一个老乡的圈子。”
“目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服务于这些外来人口,而城市的财政收入又缺乏再投入服务于这些外来人群的制度设计。”郑磊说。以“移民城市”著称的深圳为例,2007年深圳有1400多万人口,但落户人口仅有200多万户。按照深圳的规划,即使到2010年,深圳的固定人口也仅将增加至260万人。
刘开明则举例,以深圳每年2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计,只有30%左右的支出用于本地。而实际上,地方政府每年只需要开支6亿元,就能解决近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
“所谓的缺乏城市归宿感,就是指劳动无法使自己的身份产生转变,城市没有提供给他们一个向上发展的通道。”刘开明说。在历经20多年的城乡差异化发展之后,户籍、社保、子女教育的无法流动仍然是横亘在这些城乡之间难以融合的隔阂。在城市从业的收入所得与城市相对昂贵的生活成本相比,仍使外来工望而却步。
“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安排,这种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转型进行得依然缓慢。”刘开明说。
七成用工依靠外省 广东欲开发本地劳动力资源
黄树辉
广州市纺织、制鞋等企业平均薪酬960元/月,惠州市制衣、制鞋企业的招聘工资是800~1000元/月,考虑到物价上涨等生活成本因素,该价位在市场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在节后的企业已招聘员工中,有 72.26%来自外省,这种对外部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正在让广东制造企业用工逐渐失去更多自由空间。
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的提升,珠三角地区和广东其他区域以及外省之间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外省和广东劳务输出地的分流比较明显,部分对外来务工人员依赖程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而出现缺工。
招工难现象仍存在
作为每年节后的必需课题,广东劳动部门此前对广州、深圳、惠州等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全省303家定点企业用工状况统计分析。
《第一财经日报》27日从广东劳动保障厅了解到,今年广东企业用工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工资福利待遇较好、用工比较规范的企业不缺工。截至2月25日,广东全省各地市共举办“零收费”外来工专场招聘会379场,提供就业岗位60.95万个,成功推荐21.6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
然而,珠三角招工难的现象仍部分存在。
根据节后广东各地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情况反映,制衣、制鞋、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部分企业存在结构性缺工现象,并主要表现为普工短缺。
广东劳动保障厅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岗员工总数39.62万人,其中普工、技工、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目前的缺口数分别是1.64万、0.17万和0.08万人。
在广州,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营业员、机械冷加工人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等职位,惠州市的制衣、制鞋等行业普工需求较大,深圳市服务行业的清洁工、服务员、保安员比较难招,江门市的部分电子类、制衣类企业缺工较明显。
薪资不具吸引力
部分企业缺工主要是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偏低。
广州市纺织、制鞋等企业平均薪酬960元/月,惠州市制衣、制鞋企业的招聘工资是800~1000元/月,考虑到物价上涨等生活成本因素,该价位在市场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广东劳动保障厅方面分析认为,从更深层次看,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未能及时调整升级,仅靠赚取加工费生存,盈利空间有限,导致普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偏低。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缺工企业的普工、技工、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年度离职人数与在职人数的比值依次是32.68%、18.52%和17.20%,普工的流失率达到了技工的两倍。而一般企业年度流失率通常都在10%以内。
此外,广东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现有技能人才数量和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从供求数量看,技能人才整体供不应求,各等级的求人倍率均超过1.5;从反映供求结构的求人倍率来看,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为2.59,而初级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为1.86,高级技师的短缺更为突出。
技能人才数量和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的错位,除了社会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等因素影响外,也与部分企业忽视员工技能培训,只使用不培训的观念密切相关。
开发本地劳动力
广东劳动保障厅透露,在企业已招聘的员工中,有72.26%来自外省。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外部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正在让广东制造企业用工逐渐失去更多自由空间。
广东劳动保障厅表示,为适应广东产业调整和升级转移的需要,缓解企业缺工状况,广东下一阶段将启动全民技能提升计划。
实际上,广东本省劳动力资源并不缺乏,过去广东习惯于借用外来劳动力,而忽略了对本省劳动力的开发培训。据了解,每年广东省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有100多万。近年来,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广东开展了“农村百万青年培训”,近三年共培训了135.5万人,仍远不能满足广东用工需求。
谌新民教授称,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虽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从广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非常有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广东能在短期内摆脱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广东劳动保障厅表示,继续加强与外省的劳务协作,带领企业去外省招聘,帮助企业与外省劳务输出地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和合作,实现广东和劳务输出地的互利互补,仍是下一步广东解决劳动力问题的重要举措。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